課程內涵:
1.認識自傷行為
自傷的定義與類型(如割傷、撞擊、灼傷等)
常見的心理與社會成因(壓力、創傷、人際關係、心理疾患等)
2.辨識自傷警訊
學生行為與情緒的異常表現(如長期低落、焦慮、社交退縮)
身體特徵(如手腕、手臂或腿部傷痕)
語言與網路訊息的隱晦求救(如負面言論、自嘲傷害)
3.有效的教師應對策略
正確的溝通技巧(避免責備與強制要求停止)
如何提供情緒支持並建立信任關係
何時介入與如何向輔導資源轉介
4.家庭與學校的合作
如何與家長溝通,提供適切建議
建立班級正向氛圍,促進心理健康教育
跨團隊合作(與輔導老師、社工、心理師協作)
5.教師的心理調適
面對學生自傷行為的壓力與情緒管理
如何尋求同儕支持與自我照顧
|